

- 對植髮有困擾嗎?
- 不確定適合自己的療程嗎?
- 需要更多資訊嗎?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鼓勵在施打COVID-19疫苗前,先完成「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接種,有效降低後續細菌感染風險,也可能間接減少COVID-19肺炎發病後的嚴重程度。目的在於降低感染肺炎鏈球菌的風險,並進一步減少病人出現併發症(引發重症)的機會,如中耳炎、鼻竇炎、肺炎、敗血症、腦膜炎…。
我是林士棋醫師,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資料,以下民眾不應施打疫苗:
此外,有急性嚴重疾病且伴隨發燒或急性感染的病患,應暫緩施打疫苗。而對於癌友或曾罹癌仍在追蹤的病友,雖目前沒有證據表明無法施打,但由於其免疫系統功能不全的緣故,仍應與醫師個別討論,謹慎地評估施打疫苗的效益及風險。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鼓勵在施打COVID-19疫苗前,先完成「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接種,有效降低後續細菌感染風險,也可能間接減少COVID-19肺炎發病後的嚴重程度。目的在於降低感染肺炎鏈球菌的風險,並進一步減少病人出現併發症(引發重症)的機會,如中耳炎、鼻竇炎、肺炎、敗血症、腦膜炎…。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擴散,當全球關注新冠疫苗何時問世?何時可接種?卻可能忽略肺炎鏈球菌的致命風險。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約有160萬人因感染肺炎鏈球菌而死亡,其中好發於5歲以下幼兒及65歲以上長者。
台北市為照顧長者健康,自106年10月起,提供設籍北市65歲以上市民免費1劑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108年5月起,擴大開放至55歲以上原住民族。台北市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每十萬人口發生率從105年6.02人,109年下降至2.03人,顯示肺炎鏈球菌疫苗補助已見初步成效。
依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統計顯示,新冠肺炎常合併肺炎鏈球菌感染。我國AZ新冠疫苗於2021年3月22日開打,依中央規定,目前僅針對符合條件之第一線防疫相關醫護人員優先施打,未來依實施對象逐序開放至感染後容易產生嚴重併發症或導致死亡之對象,如65歲以上長者。
因新冠疫苗不得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且有嚴格的接種間隔及時程限制,雖然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不能預防新冠肺炎;但能降低後續細菌感染的風險。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符合資格之55歲以上原住民族及65歲以上市民朋友,請儘早攜帶「身分證」及「健保卡」(55-64歲原住民族請再攜帶原住民身分證明文件),先至北市合約院所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替未來新冠疫苗開放接種預做準備。
太瑿生醫集團統一施打「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地點:
65歲以上市民先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替新冠疫苗做準備
https://health.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BB5A41BA1E6CA260&sms=72544237BBE4C5F6&s=F0C92061EE0743B6
目前衛生所仍有「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但臨床顯示無法減少COVID-19肺炎嚴重度(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才有幫助)。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介紹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UBBuFeqsBwVMVesJNx-mcw
肺炎鏈球菌為人類重要且常見的細菌,有90幾種血清型別,可引起嚴重的肺炎(如膿胸、肺部壞死等)、菌血症、敗血症、腦膜炎等侵襲性感染與併發症,甚或導致死亡。任何人都可能感染肺炎鏈球菌,而我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主要發生在5歲以下的幼童和65歲以上老人,其中幼兒又以2- 5歲為主,1-5歲次之,其他高危險群則包括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慢性心臟或肺部疾病、腎功能衰竭、糖尿病、癌症、沒有脾臟、長期服用類固醇或是接受化學治療、腦脊髓液滲漏的人。
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PCV13)是一種相當安全的不活化疫苗,內含13種血清型(1、3、4、5、6A、6B、7F、9V、14、18C、19A、19F、23F),接種後少數的人可能發生注射部位疼痛、紅腫的反應,一般於接種2天內恢復。發燒、倦怠等嚴重副作用則極少發生,接種後如有持續發燒、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昏、心跳加速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請醫師做進一步的判斷與處理。
(104年起全面實施)
太瑿生醫集團統一施打「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地點: